刘震云:悲剧中一地喜剧

来源:   2014-05-07 14:11  编辑: 文旋旋   人气:

导读:    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过许多的苦难,或许触摸这些苦难太让人痛苦,所以我们常常选择绕过,甚至将它们遗忘。然而有一些人,不仅有勇气去重新挖掘和记录这样的历史,同时也用着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整个民族对于这些苦难的回忆,这就是刘震云。   历史或许不堪回首,然而一

 
  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过许多的苦难,或许触摸这些苦难太让人痛苦,所以我们常常选择绕过,甚至将它们遗忘。然而有一些人,不仅有勇气去重新挖掘和记录这样的历史,同时也用着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整个民族对于这些苦难的回忆,这就是刘震云。
  历史或许不堪回首,然而一个不能够直面曾经苦难的民族,会注定要重复这样的苦难。《一九四二》这部电影是关于苦难的,在这部电影当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星星点点的人性的光芒,然而在电影之外,所有的创作者所付出的巨大诚意和努力,更让人感动,从刘震云的小说《温故1942》到冯小刚的电影《一九四二》,终于将这一段历史,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。
  携电影《一九四二》的火爆,下月6日,《温故1942》再版即将推出,日前,刘震云走进《杨澜访谈录》的演播室中,重温创作这部电影20年间的苦乐年华。
  幽默的背后是悲凉
  《温故1942》这段历史中发生的故事更像是河南人民给世界留下的一次幽默,如果换一个民族的话,比如欧洲的民族,比如他是一个美国人,他马上会追问,我为什么会死,谁让我死的?但是我们河南人对世界留下的是最后一次幽默,比如讲,老张要饿死了,他想起了三天前饿死的老李,他会说呢,我比老李多活了三天,值了。
  这样面对死亡的一种态度,给世界留下了最后一次幽默的态度,是不是比追问的态度更严肃,或者更悲凉呢?幽默的背后却满是悲凉。当人们用幽默的态度,来对付这个严谨的时候,可能这个严谨会变成一块冰,幽默是一个大海,它掉到这个大海里就融化了。我觉得这也正是这段历史将冯小刚打动的原因之一。
  我们是幽默的搬运工
  《一九四二》的精髓,一定不是悲剧,而是幽默和喜剧。所有的悲剧都经不起推敲,悲剧之中,一地喜剧。但是,在一段苦难的历史中寻找出悲中之喜,又该怎样来表现呢?我们没有生产幽默,我们只是幽默的搬运工,将生活中真正的幽默再现了出来。
  我觉得不管是幽默也好,或者是黑色幽默也好,如果是我跟小刚要用这种幽默和黑色幽默的创作态度来对待1942年这一场灾难的时候,这个电影我觉得拍出来,一定是做作的。
  我觉得搬运工才是创作者最正确的态度。我跟小刚有时候聊起来,文学创作也好,电影《一九四二》也好,觉得一个作者最好的创作态度是他没态度,他的态度哪儿去了呢?他站在作品的人物态度上去了。
  几口气呵成的电影
  其实《一九四二》不管是对于我来讲,还是对小刚来讲,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创作过程,没有一个人说做一件事不想一气呵成,但是《一九四二》确实不是一气呵成的。是几口气呵成的,这未必是创作者的本意,这中间有着很多的客观原因。就是几起几落,历经了19年,这19年间,外在的世界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,包括小刚、我,还有其他朋友,也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。
  这多重的变化,对于这个电影最终的产生,到底是一个坏事还是一个好事呢?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可能经过了磨难本身,就像《温故1942》小说里的那些磨难一样,是件好事儿。但是这种磨难对大家来说,冯小刚用过一个词来总结我觉得是准确的,就是“不堪回首”,这个电影能够拍出来其实是一种不可能。我曾经说过,可能只有一个导演愿意做这种傻事,就是冯小刚。
  冯小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
  当初决定拍这个电影的时候,我们也找了一些专家开了一个论证会,所有的专家都说,这是不可能的。的确,在我的文学作品里,没有人物、没有情节、没有故事,所有电影需要的元素小说里都没有,就是这样一个小说,它怎么可能改成电影呢?
  我就问小刚,我说,大家都说不可能,咱们还做不做?他说做。其实就这一个字,那么到底一个导演,看到了什么,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,可能所有导演都会觉得人物、故事、情节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其实他是看到了这些三大元素后面的更重要的,就像小刚一直说的,这段历史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民族。
  我和小刚看穿百年的目光交汇
  上世纪90年代初,因为王朔推荐我的小说《一地鸡毛》给冯小刚,我们算是结识了。也正是在那个时候,冯小刚这种把它拍成电影的念头扎下了根。冯小刚说过,“很多媒体都问我为什么拍这部电影,我要说的原因太多了,最重要的就是,我和刘震云,我和《温故1942》有一个缘分,这才是最真实的。”
  我觉得除了这种缘分,除了这种契机,更重要的我觉得是目光的交汇,这一定胜过世界上任何的利益和缘分。比如说俩人能同时看穿百年,在做事的时候,两个人的默契和缘分,就能够在特别深入的一点上融合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  如果一个人看一百年,一个人他就看一年,说这事有没有我的利益,如果没有我的利益就转头走了。而《一九四二》这样一部电影19年才能拍出来,这绝对不会是因为朋友之间的,而且不是因为朋友之间的利益,是因为两个朋友看的眼光一样长远。
  冯小刚是个
  爱挂牌子的文青
  当年我、冯小刚、王朔,还有已经故去的梁左先生经常聚在一起,我们都尊称梁左为“梁老”,而我们三个都自称“小字辈”——小刘、小冯和小王。小冯以前颇有些文艺范儿,是个文艺青年,别看现在经常戴个围巾,以前最爱在脖子里挂一个牌子晃来晃去,那牌子上写着——betway88电视台艺术中心,走哪儿都挂着,而且走路很快。
  那个时候冯小刚特别爱张罗,吃饭喝酒,在整个喝酒的过程中,小冯爱把气氛不断地挑起来。但是他张罗的人有时候来路特别不明,有时候是几路人马凑到一块,张罗张罗场面就有点乱。
  比如讲明天晚上大家一块喝个酒,都是小冯给梁老打一电话,梁老还会挑理儿说“明天吃饭,你今天才请我,这能叫请吗?这叫提溜儿”,这时候王朔会抢过来电话说“你爱来不来”,然后第二天,梁左先生一定是早到的一个人。我记得当时基本上都是在小冯的家里张罗几个凉菜,包个饺子,那样的场合现在想起来也20多年了,颇有些怀念。
  陈辉/整理

免责声明:刘震云:悲剧中一地喜剧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 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即与联系 (QQ:1187215932)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